内容摘要: 据估算,VOCs自然源全球年排放量11.5亿吨碳/年,而VOCs人为源全球年排放量1.42亿吨碳/年。
据估算,VOCs自然源全球年排放量11.5亿吨碳/年,而VOCs人为源全球年排放量1.42亿吨碳/年。
从看不见的气体污染物到变成看得见的灰霾有一个新粒子形成的过程。灰霾为何如此难驯,而且独恋华夏大地?我国以工业为主排放的污染气体自2008年左右开始下降,因脱硫费用较低,技术最成熟,硫化物排放相对集中的电厂、冶炼厂等二氧化硫排放下降明显。
硫酸、硝酸、氨酸等粒子都是高效云凝结核。未来,消灭灰霾既要靠天帮忙,也要靠人努力。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这些下降的因素中有多少是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的,但这些方面应该都有贡献。集聚的黑炭粒子进一步增加了大气温度,使大气变得更稳定,也更利于污染物的集聚,如此恶性循环就产生了重度灰霾。我们不能被暂时的污染排放减少所蒙蔽,这种排放指标的下降,部分是因为经济周期性调整而引起的停工、停产造成的,而一旦经济复苏,未来的污染排放仍有反弹的可能和空间。
这方面不乏显著的例证:华北地区2015年大气柱二氧化硫含量只有2005年的一半。另一大排放气体氮氧化物,其来源则相对分散,因为去氮技术难度大、费用高,NOx一直到2013 年前后才明显下降。即使现在煤炭有价格优势,但将环境因素也考虑在内,总体考核是可以降低环境成本的。
因此,这也应该是政府方面关注的重点。散煤燃烧污染治理应该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可采取分步推进的措施尽管民用煤炭占比不足10%,但基本上全部为分散式焚烧,没有采取除尘、脱硫等环保措施,其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占燃煤源的50%左右。1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量是火电燃煤排放的5-10倍。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将煤转化为电是破解散煤问题的一个较好方法。煤炭对雾霾的影响就是散煤的问题。
煤价低反而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有助于煤电企业将资金投用于脱硫脱硝设备,降低终端能源成本,最终促进散煤治理。即使现在煤炭有价格优势,但将环境因素也考虑在内,总体考核是可以降低环境成本的。散煤燃烧污染治理应该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可采取分步推进的措施。第二、三阶段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现区域内散煤完全替代。
在国家力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大背景下,散煤治理明显提速。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主任陈亮认为,散煤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热电联产和集中供暖替代散煤燃烧,煤炭改为气、电等清洁能源等。城市空气污染重,相比煤电行业,更难控制的是散煤利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研究员景春梅也指出,发电用煤只占煤炭消费的50%,通过煤电转化不失为解决散煤污染的一个良方。
因此,这也应该是政府方面关注的重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消费煤炭约38亿吨,其中民用煤炭3亿多吨。
中国环科院研究员薛志钢认为,散煤治理,监管的作用非常关键,他建议,一是要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二是加强民用煤市场监管;三是加强煤炭和炉具等企业的质量管理;四是积极发挥基层监管职能,实行网格化管理;另外利用市场引入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其中,空气源和地源热泵技术也是替代散煤的积极有效措施,可以满足农户冬季采暖需求并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为解决我国以燃煤为主的不合理能源结构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因此,中国环保在线认为,治理散烧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除尘、脱硫等末端治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集中供暖、供热;二是推进煤改电,将分散燃煤改为集中燃煤,集中处理污染物;三是加强引导,发挥政策激励机制,推进农村地区秸秆、沼气等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四是在光伏、风电资源丰富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波动特性替代燃煤锅炉进行供热。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院大气部主任雷宇认为,在改善空气质量的过程中,散煤是非常重要的,散煤治理比集中燃煤治理具有更大的环境效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薛志钢建议,初始阶段可严控散煤市场,大力推进优质煤替代,设定炉具标准、淘汰落后炉具,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集中供暖和清洁能源替代。迫在眉睫:散煤污染不容小觑尽管民用煤炭占比不足10%,但其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高达50%左右。观点:四大方面强势突围当前制约散煤治理和清洁高效利用的因素主要是概念不清,规划缺失,散煤替代成本高,关键技术不成熟,市场环境待优化,监管成效难保障等。散烧煤大部分使用的是灰分和硫分含量高的便宜煤,往往缺乏对脱硫、脱销、除尘的投资,存在点多面广、难以监管等问题,是煤炭治理的硬骨头。
雾霾频频亮起环境问题红灯,曾经对散煤利用的默许,显然在全民治霾的诉求前已经不合时宜。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说。
散煤涉及千家万户,1吨散煤燃烧的排放相当于5-10吨电厂燃煤排放的污染物。专家声音: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相关专家认为,要有效治理城乡结合部散煤问题,首先是要真正从源头上控制住散煤,堵住劣质煤进入北京城乡接合部的渠道。
按目前情况推算,我国民用散煤污染物排放超过燃煤电站污染物排放总和。与此同时,要立足实际考虑目前非本市户籍人口的散烧煤补贴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探索适合实际的方式,切实减少区域的散烧煤数量
没有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污染产生的外部成本必须能够全部内部化。如果地方不涨,应该由国家接管。而环保税的税率只规定以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为下限,看上去似乎可以对污染企业课以重税,但是请不要忽视这样的背景:环保税立法处在一个不能增加税负的窘境中,这是税制改革的一个总原则,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需要给企业进行减负。环保税作为国内首个特殊的专业化税种,其核定(环保部门)和征缴(税务机关)处于两张皮状态,必须由地方环保局先对应税污染物进行核定,税务机关才能据此征税。
根据草案,7省市的大气和水的排污费标准已显著低于最低标准。由是,众多业内人士建议,平移或只是环保税出台的第一步。
从200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忠就为《环境保护税法(草案)》(下文简称环保税法)的起草而奔走忙碌。有关具体税额,草案规定:大气污染物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2元,水污染物为每污染当量1.4元,固体废物按不同种类分别为每吨5元1000元,噪声则按超标分贝数,税额为每月350元11200元。
类似的观点同样源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税负将会增加,因为现行排污费也同样是各地有别,比如北京的收费标准是最低标准的89倍。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环保税的征收只会向最低标准看齐,并不会提高税率,没有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税的征收比率只会向最低标准看齐,并不会提高税率。环保部门作为征缴依据的核定者,能否不受地方行政指令等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成为环保税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马忠透露,参与起草环保税草案的,既有高校人员,也有环保部、财政部、税务部门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们在大体的立法方向上是一致的。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企业降成本和减税的大环境下,环保税的整体基调偏于柔和,诚如不对二氧化碳进行征税,对农业污染、机动车尾气等进行免税等等。环境保护税的推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为主,转变为市场手段为主。
在白景明看来,污染重才会负担重,多排放多纳税,少排放少纳税,这也是开征环保税倒逼企业减少污染的应有之义。他强调,环保税法出台是今年除中央环保督察组、环保部设立三司之外,中国环境治理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
历时八年,到2016年8月29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这部草案第一次提请审议,环保税法终于迎来曙光。环保税法的出台,原本被寄希望于改变这一状况,然而目前采取平移排污费率的办法,并不能带来很大改善。
声明: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必然的。